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揭阳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69号
2024-12-25
揭阳历史悠久,其建制可追溯至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秦军南平百越,于五岭之一的揭阳岭设置戍所,后设立揭阳县,隶属南海郡,此为揭阳建制之始。当时的揭阳县,管辖范围广阔,涵盖了现今潮汕地区、梅州部分地区以及闽南的漳州等地,是粤东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为这片土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赵佗趁机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揭阳成为南越国的属地。在南越国统治时期,揭阳虽地处偏远,但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发展,也为后来揭阳的繁荣打下了根基。
西汉元鼎六年(前 111 年),汉武帝派遣大军平定南越国。时任揭阳县令的史定审时度势,毅然率部归汉,因功被封为安道侯,仍担任揭阳县令之职,继续治理这片土地,为揭阳在汉朝时期的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使得揭阳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顺利融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体系,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唐宋时期,揭阳地区的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唐朝时,“唐宋八大家” 之首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彼时揭阳未设县级及以上行政机构,但韩愈在潮州的作为对整个潮汕地区影响深远,其兴学育才、驱鳄除害等举措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还于潮郡东山建揭阳楼,北宋名士梅尧臣等的诗作也提及此事,足见其影响。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析海阳县之永宁、崇义二乡和延德乡之龙溪、鮀江、鳄浦、蓬州 4 都复置揭阳县,潮地遂有海阳、潮阳、揭阳 3 县,“三阳” 之称始于此。但 “靖康之变” 后,南宋绍兴二年(1132 年),潮阳、揭阳撤县并入海阳。绍兴八年(1138 年),局势好转,又析海阳县复置揭阳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年(1140 年),建县治于玉滘村(今榕城),此后揭阳县建制长期稳定,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这一时期的揭阳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展,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现代以来,揭阳更是在历史的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了革命的热土。1927 年,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在揭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起义军抵达揭阳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持,他们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作战计划,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战斗,如汾水战役等,虽历经艰辛,但展现出了顽强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流沙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会议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为革命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决定取消国民党旗号,打出红旗,进行土地革命,武装人员撤往海陆丰与当地农军会合,领导人员分批从海上撤走,为保存革命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在揭阳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揭阳人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蕴含的革命精神也成为了揭阳历史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揭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制造业方面,揭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渐形成了五金不锈钢、塑料、制鞋、服装等支柱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外,赢得了 “中国五金基地市”“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 等美誉,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揭阳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揭阳同样不遗余力。古老的潮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的呵护和传承,潮汕话、潮剧、英歌、青狮等传统文化瑰宝代代相传,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同时,揭阳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如揭阳玉雕、榕城青狮文化旅游景区等,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揭阳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揭阳的文化魅力。
如今的揭阳,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在城市建设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社会发展方面,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生态环境上,注重绿色发展,保护自然资源,营造出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揭阳,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续写着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