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民俗文化

2024-12-25

揭阳民俗:潮汕文化的璀璨明珠

揭阳,这座位于广东东部的古老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本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岭南大地上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其奥秘。

传统节庆:民俗风情的华彩乐章

春节:阖家团圆的盛大庆典

春节,乃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揭阳,其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围炉而坐,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鱼,寓意吉祥如意的鸡,以及各类新鲜的蔬菜和海鲜。饭后,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分发压岁钱,寄托着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殷切期望。

大年初一,人们纷纷穿上新衣,前往亲朋好友家拜年,互道新年祝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万事如意。孩子们则手持大吉(柑),与长辈们分享新年的喜悦,而长辈们也会回赠红包,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这一天,揭阳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在春节期间,揭阳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活动。如舞狮表演,舞狮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舞动着威武的狮子,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为人们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象征着吉祥如意和驱邪避灾。还有猜灯谜活动,在公园、广场等地悬挂着各种谜语,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参与,既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又展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才华。

人胜节:独特食俗与美好祈愿

正月初七,俗称 “人胜节”,又称 “人日”。这一天,揭阳人有吃七样菜的习俗,这七样菜通常包括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兰等,每种菜都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如芹菜代表勤劳,韭菜寓意长久,蒜象征诸事合算等。人们将这七样菜混合烹煮,一家人共同食用,以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财运亨通、吉祥如意,体现了揭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价值。

出花园:成人之礼的庄重传承

“出花园” 是揭阳一项独特而庄重的成人礼习俗,通常在孩子 15 岁(虚岁)时举行。这一仪式标志着孩子从童年走向成年,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 “出花园” 这一天,孩子会穿上新衣,脚着木屐,头戴 “石榴” 花,寓意着吉祥如意。早餐时,孩子会坐上正位,食用公鸡头,寓意着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兴旺发达。同时,餐桌上还会摆满各种美食,如红桃粿、韭菜、蒸鱼等,这些食物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象征着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幸福美满、顺顺利利。

此外,“出花园” 仪式还包括祭拜公婆神等环节。父母会准备三牲果品,陈置在 “胶掠” 上,让孩子跪拜公婆神,感恩神灵的庇佑,并祈求未来的生活平安顺遂。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庆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孩子们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的期望,从而更加珍惜成年后的生活,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

中秋节:团圆与历史的交织

中秋节,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的节日,在揭阳,人们对这个节日也极为重视,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大地,揭阳的家家户户都会在庭院或阳台上摆上桌椅,设置香案,供奉月饼、柚子、柿子、杨桃、石榴等各种水果和糕点,举行拜月仪式。妇女们带领着孩子们,虔诚地向月娘祈福,祈求家庭团圆、幸福安康,孩子们则会在一旁好奇地观看,感受着这一传统仪式的庄重与神秘。

拜月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和水果,欣赏着明月,讲述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共享天伦之乐。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种类繁多,有传统的双蛋黄莲蓉月饼、豆沙月饼,也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朥饼、五仁月饼等,口味各异,香甜可口,寓意着团圆和美好。

此外,揭阳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俗。相传,这与元朝末年的历史事件有关,百姓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取芋头与 “胡头” 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犹存,为中秋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冬节:团圆与丰收的祈愿

冬节,即冬至日,在揭阳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有着 “冬节小过年” 的说法,其庆祝活动同样热闹非凡,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一天,揭阳人会阖家团聚,一起搓糯米圆,糯米圆的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还有的搓成两头尖尖的形状,寓意着财丁兴旺、和睦圆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共同感受着传统节日的温馨与喜悦。

搓好的糯米圆会用来祭拜神明和祖先,以表达对神灵和先人的感恩之情,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祭祀完毕后,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甜美的糯米圆,享受着团圆的幸福时光。

在揭阳的农村地区,还有着给家畜喂冬节丸的习俗,人们会将糯米圆喂给牛、猪等家畜,感谢它们一年来的辛勤劳作,并祈求它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强壮,为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和好运。这一习俗体现了揭阳人对自然万物的关爱和尊重,也反映了农业社会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民间技艺:匠心独运的文化瑰宝

普宁英歌舞:豪迈奔放的英雄之舞

普宁英歌舞,作为揭阳民俗文化的瑰宝,以其豪迈奔放、雄浑刚健的独特风格,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普宁英歌舞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明代,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之一。它以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为蓝本,通过舞蹈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无畏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演形式上,普宁英歌舞舞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独具特色的古装,手持两根短木棒,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舞者们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不断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似猛虎下山,整个表演气势磅礴,扣人心弦。舞者们的脸谱也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角色绘制,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普宁英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它蕴含着揭阳人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正义、勇敢、团结等价值观的崇尚和追求。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普宁英歌舞队都会走上街头,为人们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营造出热闹欢快的节日氛围,成为揭阳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这一古老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穷活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揭阳人勇往直前、团结奋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揭阳木雕:古朴雄浑的艺术神韵

揭阳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是揭阳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经过历代木雕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揭阳木雕以其细腻的刀法、丰富的题材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于世,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花鸟、山水、神话传说等各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潮汕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

在工艺上,揭阳木雕采用了浮雕、沉雕、通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使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木雕艺人在选材上极为讲究,多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樟木、红木、楠木等优质木材,经过开料、干燥、设计、雕刻、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每一件木雕作品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揭阳木雕不仅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制作、神器摆件等方面,还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和收藏。在揭阳的一些古建筑中,如祠堂、庙宇等,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作品,这些木雕作品不仅为建筑增添了庄重典雅的氛围,也见证了揭阳木雕的辉煌历史和卓越技艺,成为传承和弘扬揭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人们在欣赏木雕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揭阳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榕城漆艺: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

榕城漆艺,作为潮汕漆艺的重要代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揭阳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榕城漆艺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其工艺复杂,包括髹漆、彩绘、镶嵌、金漆画等多种技法,每一道工序都要求艺人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在艺术风格上,榕城漆艺作品色彩鲜艳、华丽庄重,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文化气息。其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物、花鸟、山水、历史故事等多个领域,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榕城漆艺的制作过程极为精细,从选料到制作完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长时间的打磨。艺人首先要选择优质的木材或其他材料作为胎体,然后进行髹漆,使胎体表面平整光滑。接着,运用彩绘、镶嵌等技法,在漆面上绘制出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再经过多次打磨、推光,使作品表面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光泽。最后,进行金漆画等装饰工艺,使作品更加华丽精美。

榕城漆艺作品在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广泛应用,如祠堂、庙宇的装饰,祭祀用品、家具等的制作,都离不开漆艺的点缀。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榕城漆艺的高超技艺,也承载着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成为揭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让人们在欣赏漆艺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揭阳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传统信俗: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

三山神祭典:古老信仰的庄重传承

“三山神祭典” 是揭阳地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信俗活动,承载着粤东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其历史可追溯至隋朝,至今已有 1400 多年。

传说 “三山神” 是三位异姓兄弟,他们曾协助隋文帝杨坚开创帝业,被封为将军,后修成正果,保佑潮州府一方安宁,人们称之为 “三山神”,至宋代太宗敕封为三山国王,赐明贶庙。其起源传说众多,如 “神明说” 和 “英灵说” 等,虽说法不一,但对其 “护国庇民” 功绩的传颂始终如一,这也是三山国王神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祭典仪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及周边群众自发的祭典,从正月初一开始,各家各户自备香、纸、烛、糖果等,全家男女老少前往三山祖庙进香朝拜,整个祖庙人山人海,香烟缭绕,热闹非凡,这种祭典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另一种是由民间自发组织或各分庙理事会(联谊会)组织的大规模进香团进香祭典,这是祭祀 “三山国王” 的最高规格典礼,参加人员可达数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仪规,庄严肃穆,古风古韵悠长。

在祭典当天,人们先将当地庙宇中的三山国王神像请到三山祖庙,安放在神龛上,随后在鸣炮、响号、击鼓、鸣金、敲钟、奏乐中开启仪式。参与的信众身着盛装各就各位,由庙祝请神,庙祝、主祭、陪祭、特邀代表跪着受香,接着恭诵经文,全体向三山诸神行鞠躬礼,然后依次进行献香礼、献花礼、献牲礼、献酒礼、献果礼和献财礼等献礼仪式,献礼之后诵读祝文,最后 “焚祝、化帛”,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所请神像上轿回庙,祭典礼成。

三山国王祭典不仅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也为群众相互沟通、增强乡土观念提供了契机,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作为潮汕地区民间信仰习俗,其保留了客家人的传统信仰仪式以及潮汕地区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为研究潮汕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三山国王祭典” 还对促进海内外华人和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纽带与桥梁作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这一古老信仰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民间信俗(打火醮):祈福禳灾的盛大庙会

“打火醮” 又称 “建醮”,是惠来独有的一项民间庙会活动,始创于清中期,每十年举办一次,以虔诚、隆重设清坛祭神的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传承延续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

其起源与惠来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火灾频发有关。雍正十一年癸丑年(1713),江西举人龚日菊到惠任知县,他看到县城居民大都住茅房草屋,常闹火灾,认为惠来城背山面海,暴雨过后,滴水无存,属火地,遂倡议逢丙年 “打火醮”,以禳除灾祟,但未及实施便调任他地。新任知县杨宗秉到任后,承继龚日菊的倡议,于丙辰年始创 “打醮”,从此,逢丙年 “打醮” 的习惯便延续下来。

“打火醮” 期间,整个县城热闹非凡。民间认为城隍是保境安民的官神,所以每次 “打火醮” 都在城隍庙举办,庙会持续十天左右。在城隍庙前西侧搭建一座华丽宏伟的醮棚,三门四柱,为三层木楼,中门顶匾写 “城隍公醮棚”,下层为祭者活动场地,二层为诵读经书之地,敬设香炉,挂佛祖彩像、彩绸,三层设香炉,楼顶为雨伞形,置明灯,大红灯笼并写 “太平清醮” 字样,醮棚灯火通明。惠城各社头张灯结彩,摆放的祭品丰富多样。白天,文艺队伍巡演精彩纷呈,锣鼓喧天,乐声悠扬;晚上,演戏助兴,各家商铺张灯结彩,亮起千百盏形态各异的灯火,宛如仙境,县城人山人海。

此外,还有一些特色活动,如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连悬挂灯屏人仔;每个社头都要演戏;有时还邀请艺人作特殊表演,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唢呐,即表演者用双脚挂于一横杆上,头部向下,同时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唢呐,鼻孔插两把,口衔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优美旋律。在迎神送神活动中,为了显示神有灵,还有同身作各种惊险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烧红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头(即同身口咬烧红的犁头),竹篮请水、坐刀轿、卧钉床等,这些表演使祭神活动更具热闹和神秘气氛。

惠来 “打火醮” 是粤东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2018 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惠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当今时代,揭阳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人群逐渐减少,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部分传统技艺和习俗面临失传的风险。例如,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如传统的竹编、刺绣等,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不高,愿意学习和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导致这些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揭阳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化,转而追求外来的流行文化和时尚元素。

为了保护和传承揭阳的民俗文化,政府、社会和民众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政府加大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对普宁英歌舞、揭阳木雕、三山神祭典等重要的民俗文化项目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并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许多文化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形式,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了民众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一些学校也将民俗文化纳入了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后备人才。

此外,一些民俗文化传承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展示,通过制作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揭阳的民俗文化;将传统的木雕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感的木雕作品,使其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具市场竞争力。

总之,揭阳的民俗文化是潮汕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古老而璀璨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子孙后代也能领略到揭阳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