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近代名人简介

2024-12-25

曾习经:诗坛才俊与时代见证者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霖田都(今揭西县棉湖镇)人,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 年)。其家学深厚,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光绪十四年(1888 年)入广州广雅书院,次年中举人,十六年成进士,开启了他在晚清政坛与文坛的独特篇章。

初入仕途,曾习经担任户部主事,因才干出众,受户部尚书翁同龢赏识举荐,升任管机要补官,后调为户部员外郎。在此期间,他与梁启超结为莫逆之交,积极参与公车上书和京师强学会活动,展现出救国图强的抱负。

甲午战败,曾习经与梁启超痛心疾首,对月恸哭,忧国之情溢于言表。戊戌变法前夕,他预感到维新运动的艰难,以诗《送翁常熟师傅归里》表达悲愤。变法失败后,旧交或死或流放,他的诗作也转为悲怆低沉,如《病起不寐读〈党锢传〉》。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户部改度支部,曾习经升任右丞,兼任多职,在新政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改铸银币、创办税务学堂等举措皆由他主持策划,展现出卓越的财政才能和革新精神。

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曾习经深知大势已去,于清帝退位前一日辞官,此后袁世凯及民国政府多次邀他出山,均被婉拒。他以清朝遗老自居,隐居直隶宁河杨漕(今属天津),躬耕陇亩,自号 “蛰庵居士”,与遗臣吟诗唱和,诗作更显锤炼之功,其诗风早年学李商隐、谢灵运,中年取径陈师道、梅尧臣,晚年出入陶渊明、柳宗元,自成高境,其七绝尤为出色,备受推崇。

曾习经的一生,在时代浪潮中起伏,其诗词不仅是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晚清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心境的生动写照,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为揭阳近代文化增添了璀璨光芒。

翁照垣:淞沪抗战的英雄豪杰

翁照垣,原名翁辉腾,又名翁嘉添,1892 年出生于广东省惠来县葵潭圩一户贫苦石匠家。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胸怀壮志,投身军旅,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1932 年初,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佐世保特别陆战队悍然登陆上海,进攻吴淞要塞。翁照垣担任 19 路军 78 师 156 旅旅长,驻守吴淞要塞和宝山。面对日军的侵略,他毫不畏惧,不待军命,毅然奋起抗击,打响了 “一・二八” 淞沪抗战的第一枪。他率本旅 3000 多名官兵,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在战斗中,他组织敢死队和大刀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作战,重创日军,成为这场震撼中外的国际战事第一阶段的前线最高指挥官,其英勇事迹受到民间广泛赞誉,被赞为 “将军奋起起南纪,志挽日月会山邱”。

战后,翁照垣荣获中华民国国军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此后,他的抗日征程并未停歇。1933 年初,受张学良之邀,出任东北军第一一七师中将师长,后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副军长,率部在长城古北口及滦河以东一带与日军鏖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同年 11 月,福建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成立,他被任命为福州城防司令、第六军军长。1936 年,他导演了 “北海事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1937 年 “七七” 事变后,翁照垣在第一战区程潜部任前敌总指挥及第七战区东江游击司令,在津浦线督战,后不幸被日机炸伤,转至香港治疗。1938 年春,伤愈后的他回到潮汕,担任广东省第 8 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继续组织民众抗击日军。1944 年,他出任潮(阳)普宁惠来抗日自卫队指挥官,与日军周旋于大南山一带,为保卫家乡、抗击侵略做出了不懈努力。

1949 年,翁照垣迁居香港,1972 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 80 岁。他的一生,是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而英勇战斗的一生,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成为揭阳近代史上一座不朽的英雄丰碑,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的抗日名将。

侯祥川:营养学领域的开拓者

侯祥川,这位生于 1899 年的揭阳籍杰出人物,在营养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出身于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早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不懈的努力,踏上了漫长而辉煌的学术征程。1924 年,他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荣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又赴欧美深造,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深度。

回国后,侯祥川在多个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要职,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一线,都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他在营养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在营养缺乏病的防治以及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率先在国内详细报告了核黄素缺乏的各类表现及有效治疗方法,其研究成果为解决相关健康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侯祥川还主持了我军各兵种口粮的研制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成功研发出便于携带、储存和食用的口粮,这些口粮不仅满足了军队在特殊环境下的营养需求,也为我国军事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还笔耕不辍,编纂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营养卫生学专著,如《营养缺乏病纲要及图谱》等,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和启发后来的营养学研究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营养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和奉献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敬仰。

方临川:农民运动的先驱英烈

方临川,1899 年生于普宁洪阳镇南村,是普宁、潮安两县农民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

“五四” 运动爆发,方临川投身其中,成为岭东学联会主要领导人,组织学生示威游行,打击卖国贼。此后,他先后在广州铁路专门学校、广东公路工程学校求学,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接触并学习马列主义,于 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国民党。

同年,方临川以特派员身份回普宁开展农运工作,使普宁农运蓬勃发展,还筹建了普宁县第一个共青团支部。随后他调至潮安县委,重新成立潮安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

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方临川指挥潮安党和群众与反动派斗争,做好人员撤离工作。普宁暴动失利后,他组建惠潮梅工农革命军,后又回潮安担任县委书记,壮大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扰乱敌人部署。

1928 年 2 月 9 日,方临川在汕头参加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未泄露党的秘密,13 日惨遭敌人杀害,年仅 29 岁。方临川为潮汕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而英勇的贡献,他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

丘之纪:黄埔英烈,抗日忠魂

丘之纪,字帛臣,1902 年出生于广东揭阳,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早年投身军旅,参加过第一次东征,在战火中历练成长,后长期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指挥才能。

1930 年,丘之纪随张治中将军参加中原大战,转战豫鲁晋等地,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为平定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1932 年 “一・二八” 淞沪抗战爆发,他满怀爱国热忱,主动请缨上战场,支援第十九路军抗击日军,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担当和血性。

1936 年,丘之纪调升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五团上校团长、兼副总团长,驻防陇海路东段,后驻防青岛。在青岛期间,面对日本势力的挑衅和压迫,他坚守岗位,巧妙周旋,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丘之纪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0 月 28 日,他奉令于上海刘家宅阻击日寇,在战场上指挥若定,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11 月 2 日,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丘之纪不幸壮烈殉国,年仅 35 岁。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践行了黄埔军人 “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 的誓言。

丘之纪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以表彰他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杰出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成为揭阳近代史上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而英勇献身的抗日英烈。

杨石魂:革命浪潮中的中流砥柱

杨石魂,原名秉强,字昌义,1902 年 9 月 11 日出生于广东普宁南溪镇钟堂村一个中医师家庭。自幼聪慧的他,在榕江中学读书时便展现出非凡的革命热情,常阅读进步刊物,与同学研讨时事。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学生会,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后被推选为岭东学联主席,其领导的爱国斗争在潮汕地区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篇章。

1920 年,杨石魂考入广州铁路专门学校,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于 1923 年 11 月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宣传工作,1924 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结识了阮啸仙、彭湃等革命先驱,革命思想愈发成熟。

1925 年 2 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杨石魂受党组织委派回到潮汕,开展青年和工农运动,创建党团组织,担任中共汕头特别支部第一任支部书记,成为潮汕地区共产党组织的重要奠基人。此后,他在汕头市总工会等多个组织担任要职,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还担任汕头国民外交后援会会长,有力地支援了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7 年 4 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杨石魂被悬赏通缉,但他毫不退缩,与彭湃组建东江工农自卫军,坚持武装斗争。同年 9 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潮汕,杨石魂率汕头农军积极策应,协助建立红色政权,史称 “潮汕七日红”。在起义军遭遇挫折后,他负责掩护并亲自护送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领导人安全转移到香港,历经艰险,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后,杨石魂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前行,先后担任中共南路特委书记、北江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省委农委书记等职务,为各地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1929 年 2 月,党中央派他前往武汉重建湖北省委,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然而,同年 5 月,省委机关遭破坏,杨石魂不幸被捕。在狱中,他遭受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终壮烈牺牲,年仅 27 岁。

杨石魂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揭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方达史:地下战线的无畏战士

方达史,1902 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洪阳镇德安里中寨的封建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庶母抚养长大。他早年在县立模范高等小学读书,便对当地封建势力的恶行深感不满,立下为穷人谋幸福的志向。

1915 年,方达史考入揭阳榕江中学,接触进步书刊,传播新思想。五四运动时,他积极参与宣传活动,是岭东学生联合会的骨干,组织学生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行动。

此后,方达史进入广州省立铁路专门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刊,投身学生运动,并于 1923 年加入 “新学生社” 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底,他转为中共党员,在汕头担任多项职务,协助杨石魂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会党支部,壮大党的力量,还参与创办 “汕头国民通讯社”,为革命宣传做出贡献。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方达史被通缉,他随杨石魂组织东江工农自卫军,参加普宁农军暴动,后又参与迎接南昌起义军的行动。1928 年春,他调任中共广州市委委员兼工人部长,后任市委秘书长,在白色恐怖下坚守地下工作岗位。

同年 8 月 17 日,中共广州市委机关遭破坏,方达史在石龙火车站被捕。敌人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均未得逞,最终将他杀害,年仅 26 岁。方达史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畏的精神,是揭阳人民的骄傲,他的事迹永远铭刻在近代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许冰:巾帼英雄的革命之路

许冰,原名许玉磐,1907 年出生于广东揭阳的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被卖给他人做养女,但她勤奋好学,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 年,许冰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党员,并担任揭阳县妇女解放协会主席,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组织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提高妇女地位不懈努力。大革命失败后,她随彭湃在陆海丰地区坚持革命斗争,协助创建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周旋,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 年,许冰随彭湃前往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从事地下工作,负责交通联络等重要任务,凭借着机智和勇敢,多次成功避开敌人的追捕和搜查,为党组织传递了许多关键信息。彭湃牺牲后,她强忍悲痛,毅然回到广东,担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兼妇委主席,继续领导东江地区的妇女运动,组织妇女参加革命斗争,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和情报帮助,成为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

1933 年秋,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围攻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由于叛徒出卖,许冰在普宁被捕。在狱中,她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坚决不泄露党和游击队的任何秘密,展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和钢铁意志。最终,她被敌人押至汕头杀害,年仅 26 岁。

许冰的一生,是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了揭阳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来者为了实现理想和正义,奋勇前行,永不退缩,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妇女的尊严与自由不懈奋斗。

杨遵仪:地层古生物界的泰斗

杨遵仪,这位 1908 年出生于广东揭阳洋淇乡寨内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的杰出人物,在地质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是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

他自幼天资聪颖,虽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崎岖,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业上崭露头角。从上海暨南大学到清华大学,他的学术视野不断拓宽,最终在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师从地质学家 C.O.Dunbar 教授,并于 1939 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备受赞誉,还荣获美国 Sigma Xi 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成为当时中国地质学界的一颗新星,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界的 “尼克斯”。

归国后,杨遵仪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后参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并长期在此任教,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科研方面,他成就斐然,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入研究无脊椎古生物的多个门类,尤其在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领域造诣深厚,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地层古生物的资料宝库。

杨遵仪还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选定中国南方三个二叠系 — 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为我国在国际地层学研究领域赢得了崇高声誉。他的科研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北祁连山、南祁连山、贵州中部、青藏高原和华南等地都留下了他的探索身影,其研究成果为这些地区的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是中国地质学界当之无愧的宗师级人物,其贡献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者勇攀科学高峰。

林文虎:从拳王到海战英雄的传奇

林文虎,原名林作兴,1920 年生于泰国曼谷的华商家庭,祖籍广东普宁。青少年时期的他痴迷拳击,凭借不懈努力与天赋,于 1938 年勇夺泰国全国丙级组拳击冠军,成为备受瞩目的 “少年拳王”。

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林文虎毅然投身泰国各界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积极参与爱国救亡活动。1940 年,他怀着满腔热血回国,加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从此开启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生涯。在战场上,他充分展现出卓越的战斗才能和顽强斗志,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晋升为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副大队长等职务,成为部队中的重要骨干。

1949 年 12 月,林文虎参与人民海军的创建工作,担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海防队副队长,为新中国海军建设贡献力量。

1950 年 5 月 25 日,解放万山群岛的海战爆发,林文虎担任火力船队副队长,率 “解放号” 等炮艇冲锋在前。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他毫不畏惧,果断指挥仅 28 吨的 “解放号” 冲向敌旗舰 “太和号”,展开猛烈攻击,击伤敌司令员齐鸿章,使敌舰陷入混乱。随后,他又巧妙指挥炮艇左冲右突,击中敌登陆舰 “中海号”。战斗中,“解放号” 多处中弹,林文虎不幸头部、胸部中弹牺牲,年仅 30 岁。

林文虎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战斗表现,被追认为新中国第一位人民海军战斗英雄,其事迹成为揭阳人民的骄傲,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勇往直前、无私奉献,在新中国的英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为后人所敬仰和铭记。

结语

揭阳近代名人辈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习经以诗词抒发时代悲音与个人心境,翁照垣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侯祥川为营养学研究奠定基石,方临川、杨石魂、方达史、许冰等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杨遵仪在地质学领域开疆拓土,林文虎从拳王变身海战英雄,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揭阳近代历史的辉煌篇章。这些名人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揭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激励着当代揭阳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先辈遗志,奋勇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续写揭阳新的辉煌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