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冬日五大宝藏景点

2025-03-01

古韵悠悠:揭阳学宫

揭阳学宫,又称 “孔庙”“文庙”“红学”,宛如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静静伫立在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 年),彼时,首任知县孙乙选址兴建,为这片土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历经宋、元、明、清各朝的 30 多次修缮、调整或扩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年(1876 年)重修时的遗构 ,占地面积约 2.1 万平方米,由 21 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在全国现存府县级孔庙中规模也位居前列,仅小于山东曲阜孔庙,无愧于 “粤东古建筑明珠” 的美誉。

踏入揭阳学宫,仿佛步入了一座古建筑艺术的殿堂。它采用宫殿式高台基、对称中轴线布局,高低、层次、开合、广狭、疏密等不同空间手法巧妙混用。从最前列的照壁开始,便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照壁南面红墙刻有 “太和元气” 四个大字,笔力雄浑;北面则是精美的 “梅花魁首图”“鲤跃禹门图”“鹿鹤相望图” 等嵌瓷雕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寓意深远。两侧的 “起凤”“腾蛟” 牌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寓示着蛟龙腾跃、凤凰起舞的美好愿景。

沿着中轴线前行,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依次映入眼帘。棂星门为纯石结构,五根石柱间隔为三门,柱顶端的宝顶和两侧的云枋龙首,彰显着古朴与庄重。跨过泮池上的泮桥,便来到了大成门。大成门屋脊正中置一蓝色宝瓶,左右各塑一鳖鱼吻脊,取 “保境平安” 之意 。门两侧的 “名宦祠” 和 “乡贤祠”,分别祀奉着历代来揭阳当官有政绩的人物和揭阳籍有名声的宦官,他们的功绩和品德,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大成殿无疑是学宫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庭院的主体。它面阔 21.35 米,纵深 21.93 米,通高 14.1 米,屋顶为歇山顶,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双重飞檐,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仿佛展翅欲飞的鲲鹏,气魄非凡。殿内的四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它们张牙舞爪,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这些巨龙不仅是精湛木雕技艺的体现,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殿内还悬挂着历代御颁匾额,如 “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 等,每一块匾额都承载着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正殿塑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他们的神态各异,或沉思,或微笑,仿佛在传授着儒家的智慧和思想。

大成殿往后是崇圣祠,面阔 23.59 米,进深 20.59 米,通高 12 米,硬山顶,三开间二厢房布局。屋脊嵌雕鳌鱼吻脊、宝珠龙头等,与大成殿屋面相互协调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建筑画卷。东西庑、东西斋把大成殿、崇圣祠连接成四合式庭院,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儒家 “中庸和谐” 的思想,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宁静、优雅的学习环境。

除了中路主体建筑,东路附属建筑有忠孝祠、明伦堂、教谕署、东土地祠等;西路附属建筑有西土地祠、文昌祠、文昌阁、节孝祠、训导署等。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功能各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宫体系。漫步在学宫的各个角落,仿佛能够听到昔日学子们的朗朗书声,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揭阳学宫不仅是一座古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座红色革命的圣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成为了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和进步思想的发源地。五四运动后,岭东学生联合会揭阳分会就设在这里。周恩来曾三次到揭阳从事革命活动,都与揭阳学宫结下了不解之缘。1925 年 3 月上旬,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黄埔学生军到达揭阳,在揭阳学宫崇圣祠居住和办公,主持政治部会议通过《军队经过地方政治工作案》《组织行营医院案》两项决议,并在群众大会上发表题为《国民革命的宗旨和三民主义的真谛》的演讲,如春风化雨,唤起了揭阳人民的觉醒。同年 11 月 3 日,周恩来率东征军第一军政治部再次进驻揭阳县城,入住揭阳学宫崇圣祠,当晚在商民协会接见工农商学代表,指示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在周恩来的引领下,1925 年 11 月,中共揭阳县支部在揭阳学宫大成殿成立,为潮汕地区的革命斗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1927 年 9 月 26 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南昌起义军 6000 多人抵达揭阳县城,当天中午,周恩来从汕头赶到揭阳,与贺龙、叶挺等到揭阳学宫召集各部汇报工作,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下午,周恩来、彭湃、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在揭阳县商民协会楼上的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起义军的前进方向 。如今,崇圣祠已辟为 “周恩来革命活动展览馆”,馆内陈列着周恩来的塑像、历史照片、文物等,生动地展示了他在揭阳的革命活动和光辉事迹,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作为古代揭阳的最高学府和唯一官学,揭阳学宫肩负着儒学教育、培育科举人才的重任。自创办起,它就受到历代知县的格外重视,不少闻名海内的学者曾在此登坛传道,如宋代的林圭,明代的季本、高攀龙,清代的林大经等。学宫任教职者皆为饱学之士,贡士居多,也有监生、举人、进士、儒师,如清代许登庸、黄世杰、李星辉等名师曾长期耕耘于此。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揭阳学宫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从南宋到清代,总共考中进士 63 名,举人 308 名,贡士、秀才不胜枚举,更涌现出许多怀瑾握瑜的精英人物,如宋代博学崇化的王中行、黄焕国;元代进士黄点;明代名宦徐虔和王昂、太仆寺少卿吴裕、御史郑一初、浙江参政黄国卿、“潮州后八贤” 的郭之奇和黄奇遇、兵部郎中许国佐、吏部郎中罗万杰;清代育才兴学的许登庸、直隶总督郑大进、著名诗人曾习经等。这些人才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揭阳的历史天空,也为揭阳赢得了 “文化之乡”“海滨邹鲁” 的美誉,正如诗句 “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 所描述的那样。

揭阳学宫不仅是揭阳千年文脉的渊薮,还润泽了潮汕地区崇文重教的心理,激扬了潮汕文化的氤氲。继学宫之后,一大批书院、私塾、义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潮汕大地,蓝田书庄、中离书院、南溪精舍等便是典型代表。蓝田书庄系朱熹同榜进士郑国翰所建,朱熹曾前往探访讲学,成为潮汕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中离书院和南溪精舍创办于明嘉靖年间,均为揭阳籍潮学巨擘薛侃、杨琠及其友人生徒研习学问之地,潮学也因此日益聚集勃发并享誉全国。明清时期,揭阳还出现了两个名扬四海的学术群体 —— 潮学派和 “揭阳先生”,他们的中坚分子大都出自揭阳学宫,为潮汕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冬日的揭阳学宫,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宁静与庄重。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古老的建筑上,仿佛为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漫步在学宫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熏陶,心中不禁涌起对先人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无论是欣赏古建筑的精美绝伦,还是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亦或是领略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揭阳学宫都能给你带来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

城门传奇:进贤门

从揭阳学宫出发,步行不过数百米,便能邂逅那座承载着悠悠古韵的进贤门 。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矗立在榕城区进贤门大道与东环城路交界处,见证着揭阳的岁月变迁。

进贤门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 年) ,由知县曾应瑞倡建,是古榕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后增辟的第五个城门,也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城门,在揭阳 “古八景” 中被称作 “谯楼晓角” 。它高 20 米,门宽 1.85 米,深 8 米,分三层,下层为瓮城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 。整个建筑采用纯杉木结构,牢固而又古朴大方,是潮汕古城建筑中的佼佼者。

进贤门的命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尊孔,人们开辟了直通孔庙(揭阳学宫)的大道并专开此门,取招纳贤能之意,故名 “进贤门” ,建造之时被寄予 “增进贤士” 的美好祈盼。传说在唐宋时期,这里出了七位著名的读书人,他们认为此地适合建城,便在石碑上刻下 “进贤门” 三字。数百年后的明朝,又有七位贤达之士在此建城,挖掘时发现了这块石匾,于是进贤门被认为是 “前七贤” 所设,“后七贤” 所开,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在明、清时期,进贤门城楼上设有更夫。每当残月西斜,晨曦初现,更夫便吹响报晓号角,那清脆的角声随着晨风传遍全城,“谯楼晓角” 也因此得名 。如今,虽然更夫的身影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进贤门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庄重,成为了揭阳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进贤门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揭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当地流传着许多与进贤门有关的习俗,男子娶妻或者学生升学,都要在进贤门里走上一遭,希望能带来好运,妻子贤惠、学子高中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长带着即将考大学的孩子来进贤门里走上一遍或者绕城楼转上几圈,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夜晚的进贤门,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华灯初上,城楼被灯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琉璃瓦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飞檐翘角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展翅欲飞的凤凰。城楼下,人们或悠闲地散步,或坐在一旁聊天,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此时的进贤门,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

老街故事:中山路骑楼

离开进贤门,沿着街道漫步,便能来到充满民国风情的中山路骑楼 。它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的老县衙前,呈南北走向,全长约 705 米 。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梁柱,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中山路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那时它被称为宣化街 。因其位于县衙前,最初还被称作衙前街、第一街 。光绪十四年(1888 年),它又被称为大街 。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 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正式改名为中山路 。在这之前,中山路宽 4 至 5 米,是石板间贝灰路面,两侧为平房建筑 。1926 年,中山路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扩建,道路拓宽至 10 米,并铺设成沥青路面,两侧民房也被改建成 2 至 3 层的楼房,外观采用欧式骑楼建筑风格,从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

中山路骑楼式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打铜街、西关路的骑楼建筑紧密相连,连成一线,总长约 2000 米,范围集中,规模壮观 。这些骑楼建筑不仅是榕城发展史上的重要写照,更留住了榕城的古韵,体现了榕城的多元文化,彰显着揭阳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才华 。

漫步在中山路骑楼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民国时代。街道两旁,独特的骑楼建筑错落有致,一楼的廊柱整齐排列,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走廊,为行人遮风挡雨 。骑楼的立面至今保留着清晰的各个时期商号的痕迹,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斑驳的墙面、古老的商号牌匾,都在诉说着这里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抬头望去,骑楼的窗户、阳台各具特色,有的装饰着精美的雕花,有的则带有欧式的拱券,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 。

中山路骑楼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这里依然保留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传统的潮汕小吃店、手工艺品店、杂货店等 。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上一份地道的潮汕粿汁、肠粉或蚝烙,品尝着美食,感受着当地人的热情与淳朴,别有一番风味 。在一些骑楼的楼上,还能看到晾晒的衣物,偶尔传来居民的欢声笑语,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 。

夜晚的中山路骑楼街,更是别有一番风情。华灯初上,骑楼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更加清晰,灯光透过窗户洒在街道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 。此时的街道比白天更加热闹,人们或悠闲地散步,或坐在街边的茶馆里品茶聊天,享受着这美好的夜晚时光 。街边的店铺也亮起了招牌灯,五彩斑斓的灯光与骑楼的古朴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天然氧吧:揭西大北山旅游度假区

在揭西县,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 揭西大北山旅游度假区 。它地处莲花山脉,是莲花山余脉的一部分,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平均海拔 700 多米,山峦叠嶂,连绵起伏,仿佛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

大北山旅游度假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 。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高达 82%,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走进度假区,仿佛踏入了一个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山林间,各种珍稀植物郁郁葱葱,据统计,度假区内拥有国内常见植物 148 科 700 多种,其中福建柏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里也是广东省唯一种植大头茶的地方 。漫步在山间小径,呼吸着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

除了丰富的植被,大北山旅游度假区还拥有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山峰形态各异,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连绵起伏,有的怪石嶙峋 。登上山顶,俯瞰四周,山峦、森林、田野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间的瀑布更是一大奇观,十八湾瀑布、龙潭崆瀑布等,它们或气势磅礴,或婉约秀丽,飞珠溅玉,宛如银河落九天 。瀑布下方,是清澈见底的水潭,潭水碧绿如玉,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树木,如梦如幻 。

大北山旅游度假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 “潮汕井冈山” 的美誉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北山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这里还保留着许多革命旧址,如红军寮、潮汕人民抗征队后方医院、司令部及红军纪念馆等 。走进这些革命旧址,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 。2007 年规建的 “大北山革命纪念馆”,更是陈列展出了大革命东征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粤东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等珍贵史料,让后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冬日的大北山旅游度假区,别有一番韵味 。此时,山上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但偶尔也能看到几抹金黄或火红的树叶,为这片绿色的世界增添了几分色彩 。清晨,山间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漫步在山间,呼吸着清冷而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山峦上,给整个度假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美不胜收 。

来到大北山旅游度假区,你可以选择徒步登山,领略沿途的自然风光;也可以参观革命旧址,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在度假村内享受悠闲的时光,放松身心 。这里的度假村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和餐饮服务 。无论是家庭出游、情侣约会还是朋友聚会,大北山旅游度假区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

海滨奇观:惠来客鸟尾石笋区

在揭阳的惠来县靖海湾东部,有一处宛如童话世界般的地方 —— 客鸟尾石笋区 。它就像一位隐匿在海边的艺术家,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了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海滨奇观 。

客鸟尾石笋区的名字,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 。在潮汕地区,喜鹊被称为 “客鸟”,而这里的石笋区形状酷似翘起的喜鹊尾翼,故而得名 “客鸟尾” 。这片石笋区,是大自然历经漫长岁月精心雕琢的杰作 。千万年前,地壳运动将沉睡在深海中的岩石逼出深水区,使其浮出海面 。随后,海潮挟带着碎屑物质,夜以继日地对这些岩石进行撞击、研磨和溶蚀 。经过大自然长年累月的雕琢、加工和长期的风吹浪击,最终形成了这片美丽独特的海滨石林 。

走进客鸟尾石笋区,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这里的石笋与多数海边礁石截然不同,它们圆润光洁,有的通体乳白,宛如羊脂玉般温润;有的点染朱砂,恰似天边的晚霞般绚烂 。这些石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似飞禽,如走兽,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由一个伸入海中的小山头和周围一片片或联结或分散的大小石头组成的石笋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艺术展览 。小山头宛如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最高处的石头好似一头引颈眺望的 “海狮”,仿佛在等待着远方的伙伴 。“海狮” 的脚下,是一片五彩斑斓的 “锦缎”,每一个方寸之间都有着独特的图案和美妙之处,似动物,又像花朵,这些图案表面滑爽近乎晶莹剔透,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 。小山头四周的石头更是个性十足,有的像一个个破土而出的竹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有的像一群憨态可掬的企鹅,在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有的像一簇簇浪花,欢快地跳跃、互相追逐;有的像一本本排列整齐的红皮书,似乎在向游客讲述着大海的故事;有的像是一群仙人在观海,静静地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有的像是一群海豹在晒太阳,慵懒惬意,调皮灵动 。在这里,只要你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发现无数妙趣横生的景致 。

客鸟尾石笋区不仅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进行海蚀地貌研究、开展海洋国土教育和自然生态环境教育的绝佳场所 。站在海岸边,极目远眺,海天一色,烟波浩瀚,无边无际的大海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看朝阳夕照,云卷云舒,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听巨浪拍石,那磅礴的气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漫步在笋林之间,海风拂面,带来大海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

如今,客鸟尾石笋区已成为潮汕地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感受它的宁静与美丽 。无论是摄影爱好者捕捉那独特的瞬间,还是情侣们在海边漫步,享受浪漫的时光,亦或是家庭一起出游,共度欢乐的假期,客鸟尾石笋区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